國際貿易糾紛打官司還是仲裁
國際商事糾紛中更多當事人傾向選擇仲裁作為爭端解決的方式,仲裁較之于訴訟更具國際性,它可以更多地參照國際間的有關公約、條約、議定書乃至國際慣例,適合于不同制度、國家、民族、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傳統(tǒng)背景下的當事人??傮w而言仲裁相較于訴訟具有如下優(yōu)勢:一、裁決容易被承認和執(zhí)行 截止2022年1月7日,聯(lián)合國《承認及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紐約公約》)締約國已達169個,幾乎覆蓋了所有國際商事活動相對活躍的國家和地區(qū)。根據該公約,在締約國作出的仲裁裁決可以在這些締約國法院得到相互承認和執(zhí)行。此外,仲裁裁決還可根據其他一些相關國際公約或條約得到承認和執(zhí)行。中國于1987年1月22日加入《紐約公約》,同年4月22日該公約對中國生效。因此,在中國作出的仲裁裁決不僅可在中國得到執(zhí)行,而且還可在《紐約公約》其他締約國得到承認和執(zhí)行。這種世界范圍內的可執(zhí)行性無疑是國際商事仲裁被廣泛接納的最主要的原因。一國的法院判決能否在另一國得到承認和執(zhí)行,往往取決于兩國之間是否存在雙邊司法協(xié)助條約和執(zhí)行地國的法律,這使得法院判決在外國的承認和執(zhí)行比仲裁裁決更加困難。各締約國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時,依據《紐約公約》的條件并援引裁決地的程序規(guī)則執(zhí)行,同時,承認和執(zhí)行外國仲裁裁決與國內仲裁裁決相比,在條件及費用方面不會有過大差異。二、仲裁程序更加靈活 訴訟是以司法機關為主導,在訴訟參與人的配合之下依照法定的程序解決糾紛的活動。因此案件審理程序是不能改變的,法官對當事人在庭審過程各個階段中的陳述表達控制比較嚴格,當事人只能遵守法官的要求。而仲裁的核心精神就是當事人意思自治,不會僅僅因為程序上的問題而限制當事人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當事人不僅可以決定仲裁機構、仲裁地、仲裁語言以及仲裁程序適用法律,而且還可以根據爭議的具體情況和特點就開庭審理、證據的提交和意見的陳述等事項設計符合自己特殊需要的程序。特別是可以通過經驗、閱歷、職稱、學歷、品行素養(yǎng)和仲裁水平等諸多方面在仲裁名冊中自由選擇自己信任的仲裁員。三、仲裁的私密性更強 在大部分國家,訴訟程序和訴訟文書一般都是公開的,任何第三方都能從公開渠道查到相關當事人涉訴的情況以及相關的裁判文書。但仲裁程序、證據文書、案件審理和裁決書等全流程內容均不對外公開,各國仲裁法及各主要國際仲裁機構的仲裁規(guī)則對仲裁的保密性也都作了明確規(guī)定,以保護當事人的商業(yè)秘密和商業(yè)信譽。對案件不公開審理、不公開裁決是仲裁的原則,可以說是國際性的習慣作法。仲裁的保密特性有利于當事人保護自己的商業(yè)秘密和經營秘密,也有利于當事人在小范圍內平和地解決爭議,為下次合作留有余地。四、一裁終局節(jié)約時間 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度,當事人之間的糾紛一經仲裁審理和裁決即具有終局的法律效力。裁決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仲裁裁決雖然可能在裁決作出地被法院裁定撤銷或在執(zhí)行地法院被法院裁定不予承認和執(zhí)行,但是,法院裁定撤銷或不予承認和執(zhí)行的理由是非常有限的。在涉外仲裁中裁定撤銷或不予承認和執(zhí)行的理由通常僅限于程序問題,所以當事人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更少的費用取得一個確定的可執(zhí)行的結果,效率更高。 綜上,在國際商事活動中,選擇仲裁解決糾紛比選擇訴訟更具優(yōu)勢。因此,建議中國企業(yè)在國際商事合同中選擇仲裁作為糾紛解決方式,以便在發(fā)生法律糾紛時能夠保障自身實體權益的實現。
國際貿易進出口訴訟時效規(guī)定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三條 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依法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guī)定或者按照約定處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五百九十四條 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四年。
相關推薦:
項目投標書范本(投標書范本介紹)
股東直接訴訟的情形(股東代表訴訟的情況及其條件)
如何判定家庭暴力(如何認定家庭暴力)
隱名股東協(xié)議生效(隱名股東協(xié)議書有法律效力嗎)
保證金比例怎么算(保證金的比例是多少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