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問題,會導致我們感到不快樂,甚至還有的人變得抑郁了。曾經有位心理學家說過,在這個世界上,許多的不快樂的行為都與心理問題有關。我們心里的想法,常常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他們總是以他們的觀點來左右我們。我們仿佛變得不再有自己的主張,也變得越來越懦弱內向,變得越來越退縮。
有時候,我們感覺自己真的就是一個懦弱的小動物。這種發自內心的自卑,導致我們根本就快樂不起來。其實我們也知道父母是愛我們的。愛之深,責之切。他們對我們有太高的期許。而我們想要完成他們的目標,真的不是他們所說說那樣簡單。我們在這一路上所付出的艱辛,所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他們仿佛都看不到,總覺得我們做不夠好。真的不夠好嗎?我也在漸漸的問自己。也許是真的不夠好吧。
太多太多的壓抑的心思在我的內心膨脹。我想向他們喊出我的憤怒,表達我的不滿。可是我又好像已經習慣了。蜷縮在自己的殼里,不敢為自己伸張正義。總是悲觀地認為也許一旦我走出去,把心里的想法說出來,會得到大家更大的反對,甚至會鄙視,厭惡,讓我進入另一個憂慮之中。
長大以后,生活給我帶來了更大的壓力。我的脊背好像根本擔負不起這些東西。女朋友跟我分手了,她說跟著我好像根本找不到快樂。同事們也總是欺負我,把最難的工作交給我做。我想告訴領導,可是又擔心他們會反過來報復。一個人游走在雨后的大街上。,感覺到了一片絕望。為什么所有的苦難都讓我來承擔?又有誰能夠真正的理解我。我覺得我快抑郁了。生活對于我來說,好像也是去了他本來該要擁有的顏色。
關于大禹治水的故事,我們都非常的熟悉了,其治水13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是平了水患,使得天下百姓安居樂業。那么在這13年時間中,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真的就是為了革命工作嗎?其實不然,我們來看《史記》中的原文是如何記載的。
“禹傷先人父鯀功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13年,過家門不敢入。”看到沒?是不敢入。言下之意就是說他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那么他為何不敢回家呢?這就要從他父親鯀的死說起了當年鯀是因為治水不成而被舜殺死的。那么問題來了,鯀一沒瀆職,二沒貪污治水資金,三沒發生重大安全事故,舜為何要殺他呢?治水不成功根本就不是理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如此低下,又沒有前人的治水經驗可以借鑒,只能靠在實踐中一步一步的摸索前行,失敗是很正常的。對于這點,作為舜那么英明的君主不會不明白的,所以說只有一種可能性,那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治水失敗無非是一個借口,而殺掉鯀才是真正的目的。據《史記》載,鯀是帝顓頊的兒子,顓頊是昌意的兒子,昌意又是黃帝的兒子,可見鯀是根紅苗正,又是帝王之后。當時堯對鯀和舜都是非常的信任和倚重的,但從他把治水的任務交給鯀來看,二人之間他更看好鯀,這樣一來,勢必就引起了舜的妒忌。
于是舜除了在給鯀的治水制造障礙之外,還在堯的面前說其壞話。前面我們就說了治水是一項復雜而龐大的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斷地從失敗中總結經驗教訓。但是由于舜的讒言,堯和天下人還是對鯀的治水能力產生了懷疑。后來舜一步步騙取堯的信任,奪取了政權之后便迫不及待地以治水不利的罪名將鯀給殺了,結果不明真相的天下人都說殺得對。
正所謂斬草要除根,舜自然要殺了鯀的兒子,大禹。但是當時苦于沒有正當理由,心想還是讓他去治水吧,如果不成,剩下的就好辦了。大禹是個聰明人,這所有的一切他都看在眼里,所以他知道自己必須要治水成功,必須要接受父親的教訓,必須贏得天下的信賴,從而使得舜不敢輕易對自己下手才行。
他不但將殺父之仇深深埋在心里,同時還不斷地向舜表忠心,為了討好舜,他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呂氏春秋》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為司空。以通水潦,顏色黧黑。步不相過,竅氣不通,以中帝心。”意思就是說,大禹敢怒不敢言,只有老老實實、小心翼翼地侍奉著舜,以贏得舜對其信任。走路的時候緊緊地跟在舜的后面,不敢超越半步,大氣都不敢出,千方百計地使舜開心。這種行為怎么看怎么有點兒像當年的林某人。
此外,大禹還吸取了父親的教訓。當年鯀就是只知道治水,而不懂得宣傳自己,才導致最終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舜的手里。所以大禹很注意宣傳自己,他不僅對舜宣傳自己怎樣賣力的工作,同時還經常對當時負責宣傳工作的皋陶講述自己的治水事跡,他說:“予娶涂山,癸甲生啟,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輔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師;處薄四海,咸建五長,各道有功。”意思就是,我當年結婚娶了涂山氏,只在家住了三天,便為了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為了舜的治水大業離開了家里,后來兒子啟出生時我都沒時間看一眼,一心在工地上忙碌著,生怕辜負了舜和天下百姓的期望。
這席話說得皋陶熱淚盈眶,“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則禹。不如言,則刑之。”意思就是說,皋陶十分敬重其人品,立刻命令天下人向其學習,愛崗敬業,三過家門而不入。誰不學習,就收拾誰。
就這樣,大禹在全國人民的心目中一下就成為榜樣和英雄,影響力大增,是為“禹德大明”。然而,這13年間,真的是否像他自己表述的那樣孤身一人,一心治水呢?其實不然,我們可以從舜當時對他的警告中看出端倪,“毋若丹朱傲,維幔游是好,毋水舟行,朋淫于家,用絕其也,予不能順是。”言下之意就是警告大禹說,你不要像丹朱那般傲慢無禮,不要只喜好怠惰游樂,戲謔胡為,在沒有水的地方,你還坐在船上,強迫民工為你推舟游樂,你還和眾多的女子在屋里放縱淫亂,如果這樣繼續下去,我決不會聽之任之。正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舜所說的這一切,應該不會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
后來大禹羽翼漸豐,得到了四方諸侯的擁戴,舜也就無可奈何了。終于,大禹見時機成熟,便奪取了王位,而后放逐帝舜,最后舜慘死在南方蒼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