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遺產,是指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所有的網絡權益和財產。數字遺產是互聯網在人類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快速成為個人數字檔案中心的背景下出現的,包括個人網絡相冊、文件、信函和視頻等形式。下面由我為你介紹數字遺產的相關 法律知識 。
數字遺產的含義一、數字遺產的范圍
一般來說,數字遺產大致包括以下四類:第一類是用戶賬號密碼類,如常用的QQ號、MSN號、微博賬號、E-mail密碼等;第二類主要是文件與視頻,如網絡硬盤里的資料、個人網絡相冊、空間 日記 等;第三類是網游用戶配備的游戲裝備;第四類是Q幣等網站發行的虛擬貨幣。顯然,后兩類的財產性質更為明顯。
什么叫數字遺產
二、數字遺產的特征
因為數字遺產是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而新出現的一個概念,我國法律尚未對其加以明確的界定。數字遺產中的部分具有財產的屬性,但又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財產,具有一些新的特征。本文認為,數字遺產最起碼應具有如下四個方面的新特征。
1.虛擬性。數字遺產依托于互聯網,以數字信息的形式存在于網絡或網絡硬盤中,并未占據真實的物理空間,故其具有虛擬性毋庸置疑;但部分數字遺產如網絡游戲裝備、Q幣可以通過現金購買或通過網絡交易轉化為現金,數字遺產具有從虛擬物轉化為有體物的可能性。
2.私密性。或許數字遺產產生的最大動力即是其具有的私密性,很多用戶正是因為互聯網對個人的隱私提供了有效保護而樂此不疲,這與普通意義上的財產一般可以通過適當途徑進行查詢顯然不同。
3.占有主體的雙重性。數字遺產是基于網站或網絡運營商、網游開發商搭建服務平臺,網絡用戶通過特定賬號和密碼登錄后占有、使用、支配和處分形成的,某種意義上是網絡運營商和用戶共同創造的,雙方的權利義務通過網絡運營商事先擬定的服務協議予以調整和規范。
4.同種類的數字遺產可行使權利的差異性。正是因為上述的數字遺產是在網絡運營商搭建特定的服務平臺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相同種類的數字遺產可能因為網絡運營商提供的服務協議內容的不同,導致繼承者可行使權利的差異性,這與普通意義上的財產其權能由法律統一規定明顯不同。
三、數字遺產的法律屬性
在國內,以網絡游戲裝備被盜引發訴訟為契機,引起了法學界對虛擬財產的關注。關于虛擬財產的法律屬性,從大的方面說,有“非財產說”和“財產說”之爭。
堅持虛擬財產并非財產的觀點認為,虛擬物品僅是電子數據,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范疇上的財產,不受法律的保護。“非財產說”顯然已經與社會大眾的認知相沖突,也為司法實踐所否定。2005年1月,上海的程某利用擔任上海某公司游戲中心客戶服務部組長的職務便利,將300余個“上游棋牌”用戶的賬號和密碼復制到自己的計算機內,后辭職。2005年3月,程某將上述用戶賬號、密碼及1500余萬枚價值人民幣共3萬余元的游戲金幣出售謀利達1.3萬元。后被法院判決成立職務侵占罪。
持“財產說”的觀點認為,虛擬物品屬于財產,應該納入到法律的保護之中。2003年“網絡財產第一案”—李宏晨訴北京北極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娛樂 服務合同 糾紛案中,一審法官在解釋為什么支持原告關于虛擬財產的權利主張時說:“關于丟失裝備的價值,雖然虛擬裝備是無形的,且存在于特殊的網絡游戲環境中,但并不影響虛擬物品作為無形財產的一種,獲得法律上的適當評價和救濟。”所以,“財產說”應該是法學理論和實務界較為一致的觀點。但是,對于虛擬財產擁有人的權利屬性目前仍存在較大的爭議,主要有知識產權法、債權說、物權法和新型財產權說等幾種觀點。本文認為,虛擬財產兼具上述三種財產權的部分特征,將其界定為獨立的新型財產權較為適當。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海俊即認為,“在網絡時代,人類由于對網絡的使用而產生了對于相關的數字作品的著作權,以及相關信息的隱私權等各種權利的集合。因為這些個財產利益,具有權利的屬性,所以人們開始討論這些數字遺產的可繼承性的問題。”
上述人們對虛擬財產法律屬性的爭議,相應地也可視為是對數字遺產的法律屬性的不同認識。
隨著網絡普及化的程度日益提高,越來越多的法律界人士已經意識到,“數字遺產”的繼承問題既是一個前衛的話題,也是一個嚴肅的話題,更是法律無法回避的一個問題。
相關閱讀:
數字遺產的時代意義
數字遺產信息時代的發展和數字技術的運用的產物,作為 文化 遺產的新形式,已成為“世界記憶工程”項目致力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這種以數字形式被不斷地制造、傳播、利用及維護的信息資源及創造性的產品,正在“世界文件遺產”的大家族中廣泛利用,而數字遺產的保護技術相對滯后,缺乏相應的保護計劃與方案、針對性強的保護標準與管理模式,使得數字遺產在經濟、社會及文化等領域面臨潛在的威脅,正在形成與未來的隔閡。當前全世界數字遺產正瀕臨丟失的危險,這種威脅來自于三方面:
(1)數字遺產材料的變化與損壞;
(2)數字遺產信息的不穩定與變化;
(3)信息傳播中復雜的信息安全。
因此,確保數字遺產安全持久的利用,體現其現實與歷史價值是迫切需要面對的挑戰。本文擬從數字遺產信息的破壞及其影響因素,探討數字遺產的保護 方法 ,尋找有效的安全和穩定對策。
看過“什么叫數字遺產”的人還看過:
1. 淺談圖書館古籍的數字化管理論文
2. 新媒體藝術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意義(2)
3. 數字城市空間管治信息質量體系研究
4. 淺談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及其內涵價值
5. 重陽節是什么意思
現在電子產品隱私性非常好,像指紋鎖、人臉識別系統等,不是本人一般很難打開手機。如果家人不幸去世,他生前的聊天軟件會不會被注銷呢?
其實人死后生前用過的聊天軟件并不會被注銷,但如果長時間不登錄賬號,系統會自動收回賬號。
隨著網絡日益發達,手機越來越普及,新興的軟件越來越方便我們的生活。以前千里之外的家人想要見一面很難,現在只要通過手機端進行視頻兩人就能見面了。
大家還可以在軟件上分享心情、分享照片,還有的人用這種方式保存照片。因為生活每天都在繼續,手機內存有限,不能保留下所有的照片,上傳空間后還能生成相冊。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第一批網民漸漸老去。如果人不幸去世,他留下的聊天軟件賬號,并不會被官方注銷。
因為官方并不知道這個賬號注冊的人有什么變故,但官方會根據賬號長時間不上號來推斷是不是“僵尸號”。
如果發現賬號一直不登陸,為了減少資源浪費,官方會對賬號進行回收。可能失去親人的家屬并不知道對方設置的密碼是什么,所以只能留下遺憾。
有的網友表示希望逝去人用的賬號能夠永久保留,這樣家屬們能得到一些藉慰。但一個軟件需要的是活躍的用戶,“僵尸賬號”增多可能會對軟件發展不利。
現在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交易都在網上進行,比如虛擬產品、游戲裝備、數字幣等。這些并沒有實體物質,需要在網絡上才能呈現。
這些東西也被人稱為數字遺產,這些網絡虛擬的產品可能存在很大的價值。比如我們知道有的游戲裝備一件能賣到上千元,還有一個虛擬貨幣,可能就抵得上萬元。
如果擁有者不幸去世,家屬又不知道賬號的密碼,這些虛擬錢財難道就付之一炬了嗎?其實早在之前,我國《民法典》就與時俱進,將網絡虛擬財產納入權利保護范圍。
但數字遺產繼承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為網絡上的產品存在貶值和消亡的可能。比如一套游戲裝備,會根據市場的稀缺度漲幅,還有的游戲可能種種原因倒閉等。
這些問題都是存在的,所以很難估算數字遺產的價值。再有在登錄賬號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簽署一份協議,這份協議一般人都不會看。
其實在協議里面就有一條內容,表示注冊者對賬號有使用權,但沒有所有權,并且賬號不能出售、轉讓和繼承。
軟件之所以規定這樣的條款,也是為了方便賬號的管理,打擊盜號行為和一些違規操作賬號的人。也正是整條協議,賬號繼承問題存在一定難度。
現在手機越來越方便,直接用手機就能玩各種炫酷的游戲,有的人還會收集相應的裝備和人物,這些物品加起來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如果擁有者不幸去世,家屬不知道游戲密碼,也不知道游戲裝備的價值,這一大筆的錢就沒了。按照現有比較笨的辦法,就是告訴家人你游戲的賬號,或將其寫下來放在顯眼的地方。
但這樣做又涉及到隱私的問題,很多人在網絡世界里是一個人,在現實世界里又是一個人。網絡上有很多個人隱私,萬一去世后被家人發現,豈不是很尷尬。
所以,數字財產還屬于灰色地帶有待商榷。目前的辦法就是將能被家人知道的軟件密碼告訴家人,涉及到一些隱私的軟件還是繼續掩埋下去。
隨著網絡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人脫離不了網絡。如果有一天不幸去世,留下來的聊天軟件賬號不會被注銷,但會因為長時間不登錄被官方回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