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問題
請教個問題,假設lm曲線不動,投資需求的增加使is曲線右移,新均衡點的利率相比之前上升,但利率上升又會使投資減少,這不矛盾嗎利率上升會使投資量減少。但投資需求是另一個概念。一個是沿著曲線移動,另一個曲線發生移動。兩個概念哦。
IS曲線的均衡是S=I。無論曲線怎么移動都屬于均衡狀態。
投資需求的增加要保持原有的產出(或投資量),必然使利率上升。
而你說的利率上升使投資減少,這里不存在,這里的利率是均衡利率。它是由更多的需求追逐更少的供給所致。不涉及實際量的變化。
舉個例子,原有10人準備投資,某些原因增加至15人。原產出下由于儲蓄量既定,只能保證10人投資量。必須要有5人放棄。15人競爭10人的投資量,必然導致利率上升。
樓上正兒八經的回答什么....
首先,利率有兩種,名義利率和實際利率。投資涉及的IS曲線,是實際利率。
其次,IS右移導致新均衡點的名義利率的上升,總需求曲線右移,短期內物價上升,LM曲線在下一期內將右移。名義利率又將保持不變。這就導致了總需求曲線再次又移,直到完全雇傭水平。也就是說,投資的上升會提高國民水平,但是名義利率在長期始終不變。
總的來說,長期來看,市場始終固定于完全雇傭水平的恒常發展狀態,這也符合經濟發展論。
還有不懂的話,請追問。
你只考慮了貨幣需求的問題,而沒考慮貨幣供給,假設貨幣供給外生進行局部均衡分析,減稅使貨幣需求增加而貨幣供給不變,故利率上升,LM上移。要注意,LM曲線代表的是貨幣市場均衡而不是貨幣需求。
PS:這道題在我看來非常沒水平,出題人只是在出腦筋急轉彎,把貨幣主義的貨幣需求函數套到凱恩斯主義的IS-LM模型很有意思么,二者對貨幣的定義就不同,凱恩斯討論的是M1,弗里德曼說的是M2。以后遇到這種題明白就好,不用在意,考試、考研、研究都不會用到。
政府購買為G,變化為△G,當政府購買增加△G時,意味著收入也增加了△G。收入的這一增加又使消費增加了邊際消費傾向MPC×△G。消費的這次增加又一次增加了支出和收入。這第二輪增加的消費為MPC×(MPC×△G)。之后無限疊加下去。那么總收入的變化量△Y=(1+mpc+mpc2+mpc三次方+.......)△G △Y/△G=1+mpc+mpc2+mpc三次方+......,根據代數知識可換為△Y/△G=1/1-mpc。本題中mpc=0.9,那么△Y/△G=10,收入從5500到6000也就是△Y=500,帶入△G=50,所以政府應支出50億元。手寫快痛苦死了,各種奇葩符號,求選最佳答案。
宏觀經濟學問題。。。
設想你自己是一個政策制定者,經濟處在這樣的均衡水平:r=4,y=3000=潛在GDP,你對通貨膨脹和失業的態度是絕對“不遷就的”,也就是說,不管發生什么情況,你要求均衡水平在潛在GDP的水平上。你對下列情況如何應付:rn a、私人投資支出突然增加;rn b、長江發生洪災后,食品價格猛烈上漲;rn c、歐洲經濟衰退引致我國凈出口急劇下降通貨膨脹的起因在宏觀經濟學里可以分為五類:1.慣性通貨膨脹,2,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3,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4,預期和慣性通貨膨脹,5,價格水平通貨膨脹。而中國目前的“滯漲”即產量下降,物價上升,是屬于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我們都知道在中國,企業一般分為民企和國企,在中國凡事能賺錢的行業都被國企壟斷者,而各個行業都是以產業鏈的形式相符鏈接的,由于國有企業的大肆斂財必然使眾多的民營企業的成本 上升利潤國有企業大肆侵占,這其實就是國家與企業在爭奪利潤,結果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啦中國民營企業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而物價的上漲又加劇啦成本的上漲,利潤卻被國企占去大量工廠倒閉,產量下降
私人投資增加,但是市場已經出清,說明投資增加只是會推高通脹水平,那么你需要回籠一部分貨幣,或者提高利率。 同B。 出口的急劇下降,說明失業率會上升,由于你給定的偏好,那只能刺激生產如激進的財政貨幣政策來彌補。
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的問題有哪些
經濟增長理論:是研究解釋經濟增長規律和影響制約因素的理論。
一國或一個地區生產的產品和勞務總量的不斷增加,即用貨幣形式表示的國民生產總值的不斷增加。通常用一定時期內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平均增長速度來衡量,其公式為:
GNPt = GNPb(1 + r)o式中,GNPt代表期末的國民生產總值;n代表基期至期終的年數;r代表平均增長率(亦稱增長速度)。為了避免物價變動的影響,國民生產總值或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都采用不變價格計算。一般地,西方國家的經濟增長是以國民生產總值經價格變化調整后的年增長率來衡量;而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以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經過指數化后計算其年增長率來衡量的。
經濟增長受以下幾方面的制約:
(1)資源約束。包括自然條件、勞動力素質、資本數額等方面。
(2)技術約束。技術水平直接影響生產效率。
(3)體制約束。體制規定了人們的勞動方式、勞動組織、物質和商品流通、收入分配等內容,規定了人們經濟行為的邊界。
關于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大致有兩類:一類純粹考慮經濟增長一般,建立所謂一般增長模式;另一類引入制度因素來研究經濟增長問題。前一類以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為主要代表,后一類以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增長論為主要代表
整體上,宏觀經濟學研究的主要經濟問題是經濟增長和國際收支問題。其具體主要研究的問題:一是家庭部門和廠商部門如何選擇來決定消費和投資的數量,由此形成整個社會的總需求;二是廠商部門如何選擇供給投入以決定整個經濟的總供給;三是經濟中的總需求和總供給決定資源總量和價格水平;四是資源總量和價格總水平的長期變動。
宏觀經濟學問題。。
設一個國家的總量生產函數是y=k,其中y和k分別指人均產出和人均資本。如果儲蓄率為28%,人口增長率為1%,技術進步速率為2%,折舊率為4%,該國穩定狀態的產出是多少?如果儲蓄率下降到10%,而人口增長率上升到4%,其他不變,那么該國新的穩定狀態產出是多少?rnrn希望盡量詳細。用索洛增長模型,計劃投資等于投資,sf(k)=(o+n+g)k,自己代數據算,可以看看曼昆宏觀經濟學第三篇哈
暈倒…什么什么嘛…好頭暈的問題
輝啥時候對這問題感興趣啦
宏觀經濟學問題(深入分析)
古典的二分法意味著貨幣對實際經濟沒有影響,而認為貨幣對實際經濟有影響的學派要想成立,必須提出自己的貨幣影響實際經濟的機制。試依據某種理論(可以使用傳統的凱恩斯主義、新凱恩斯主義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等理論)說明貨幣影響實際經濟的機制。rn詳細分析啊,分析的好有加分,非常感謝啊!1.凱恩斯主義認為短期內價格具有粘性,這種粘性來源于菜單成本,契約事先約定工資等,因此短期內價格水平是保持不變的。假設家庭對于貨幣產生錯覺,這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常見,比如央行增發貨幣導致價格水平上升,家庭名義工資上升,勞動者短期內無法察覺其他價格也上升,所以錯認為實際工資上升,因此會增加勞動供給,但是此時的實際工資并沒有上升,勞動供給增加,需求不變,共同作用結果是實際工資的下降和國民收入的上升。因此,貨幣政策對于實際經濟產生了影響。當然,在長期,家庭意識到了價格水平是整體上升,會調整自己的工資預期,降低勞動供給,經濟又回到原來的水平。總之,貨幣沖擊對于實際經濟短期內有影響,長期沒有影響。
2.新凱恩斯主義則認為市場不是完全競爭的,短期內價格具有粘性,每家廠商的產品都具有一定差異性,因此廠商都具有一定的壟斷能力,可以自己定價,當然在現實中也很常見,央行增加貨幣供給會刺激總需求的增加,家庭對于產品的需求增加,生產者可以使價格上升,生產者為了多生產產品,會增加勞動供給,結果表現為實際工資的上升和國民收入的增加。
3.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持有價格錯覺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物價水平的變動會暫時誤導企業對自己出售產品的市場發生的變動產生錯覺。這就是說,當物價水平上升高于企業預期的水平時,他們可能只注意自己產品的物價上升,而沒有關注整個物價水平的情況,從而認為自己的相對價格上了,并對此作出增加生產的反應,這樣總供給就增加了。
目測是杜乃濤的學生
相關推薦:
工行小額貸款條件(申請工商銀行小額貸款麻煩嗎)
個人委托書樣本(2022個人授權委托書樣本)
個人貸款收入證明(請問貸款個人收入證明怎么開)
海運進口流程圖(求海運進口流程詳細或是圖解)
公司法票據抗辯(如何學好商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