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學問題
Define carefully the following and give an example of each:rna,consumptionrnb,gross private domestic investmentrnc,government consumption and investment purchasernd,government transfer payments(not in GDP)rne,exportsrnrn2.Explain carefully what is meant by the aggregate supply curve.Distinguish between movements along the curve and shifts of the curve.What might increase output by moving along the AS curve?What could increase output by shifting the AS curve?rnrn3.Consider the following impact of inflation:tax distortions,income and welth redistribution,shoe-leather costs,menu costs.For each,define the cost and provide an example.rnrn4.解釋一下政府為什么有可能頒布財政政策鞏固經濟,為什么財政政策對凱恩斯經濟有促進作用而對供給垂直的經濟沒有作用rnrn5凱恩斯主義,貨幣學派,新經典宏觀經濟學都用到了菲利普曲線或很多菲利普曲線。根據你的理解,試著畫出它們不同的菲利普曲線的圖表,并討論這些理論的不同和相同第一題:
名詞解釋就自己去百度的詞條上找,準確而且詳細,完全符合carefully的要求
a:你去買東西就是消費。
b:你買樓,買股票是個人投資,把這些加起來就是個人投資總額。
c:給市長買汽車是政府消費,修橋修路是政府投資。
d:政府給中國石油的補貼是政府轉移支付。
f:我們賣衣服給美國就是出口。
第二題:
總供給曲線:經濟社會的總產量(或總產出),它描述了經濟社會的基本資源用于生產時可能有的產量。一般而言,總供給主要是由生產性投入(最重要的是勞動與資本)的數量和這些投入組合的效率(即社會的技術)的決定的。
然后是移動:1、自然的和人為的災禍。 2、技術變動。 3、工資率的變化。 4、生產能力的變動。 凡是有利的變動都使得總供給向右移動。總供給曲線的位置是不斷變動的,這種變動說明了在既定價格水平之下,總供給量的變動
第三題
tax distortions不知道什么意思
income and welth redistribution是指收入和財富的再分配:這個解釋不太會。
shoe-leather costs是指皮鞋成本:在通貨膨脹時期,人們會避免持有現金,因此會更加頻繁的往返銀行,把皮鞋都給磨壞了。
menu costs是指菜單成本:廠商改變加工,需要重新印刷它的產品價格表,想客戶通報改變價格的信息和理由;所有這一切都會引起一筆開支和費用.雖然菜單成本的數值并不大,但是,如果菜單價目表變動的次數很多,那也會給廠商帶來一些不利之處,如使顧客感覺不快和麻煩等。
我只能舉菜單成本的例子和財富的再分配的例子,因為比較常見。菜單成本:像我過經常調整存款準備金率,這樣就給金融機構想銀行,他們為了應對這些調整所付出的成本。財富的再分配:你去買炒期貨掙了一大筆錢,你掙了別人就賠了,這種財產的轉移就稱為財富的再分配。
第四題
可以畫個圖,對于垂直的供給曲線,財政政策只能改變價格,而不能改變產量。而凱恩斯的是斜的,財政政策的變動使得需求曲線變動,最終使得兩條線交點變化。
第五題
跟一樓的的差不多
獻丑了,呵呵
我看見有一個人已經答得很全面了,那我就幫你把第三題翻譯下吧。
考慮下列通貨膨脹的方面:稅制紊亂,收入與財富再分配,皮鞋成本和菜單成本。
稅制紊亂(Tax Distortions)通貨膨脹會使人們的資本收益和名義收入變大,從而將人們推上更高的稅收等級,這被叫做“等級爬升”(Bracket creep)。
皮鞋成本:當通貨膨脹鼓勵人們減少貨幣持有量時,由此導致的資源浪費就是皮鞋成本。通貨膨脹減少了貨幣的真實價值,因此人們就有激勵去最小化其現金持有。更少的現金持有要求更為頻繁地跑到銀行去,從支付利息的帳戶中提取現金。減少貨幣持有的實際成本,就是你為了不在手里多留現金而必須犧牲的時間和便利。此外,更多地去銀行耽誤了生產性活動。
菜單成本:菜單成本是調整價格的成本。在通貨膨脹時期,有必要隨時更新價目表和其他標價。這是一個耗費資源的過程,耽誤了其他的生產性活動。
收入與財富再分配(其實這點我覺得應該是Arbitrary Redistribution of Wealth,即,任意的財富再分配):未預期的通貨膨脹在人們中間,以一種與才能和需要都毫無關系的方式,進行財富再分配。這些再分配之所以發生,是因為經濟當中的許多借貸關系都是按照記帳單位——貨幣來約定條件的。
其實通貨膨脹有6種成本:
皮鞋成本 Shoeleather costs
菜單成本 Menu costs
相對價格的變動加劇 Increased variability of relative prices
未預料到的稅收負擔變化 Unintended tax liability changes
混亂與不便 Confusion and inconvenience
任意的財富再分配 Arbitrary redistributions of wealth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按你說來的情況現在源處于微通貨膨脹
物價上漲導致的人民幣的相對價值降低
先用緊縮財政政策讓is曲線左移,這是起到了壓縮需求的作用,需求被壓縮了物品價格就會下降。
具體來說可以減少政府支出或是增加稅收
這個時候is-im利率上升,收入下降。
然后用擴張的財政政策im曲線右移
這個時候is-im曲線利率下降,收入上升,與前面的政策相呼應可以達到一升一減,進入新的市場均衡狀態。
這樣可以防止利率過高,以免經濟衰退。
具體可以調低再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中賣出債券等,還可以降低法定準備金率。
其意義在于防止緊縮財政政策過度引發的經濟衰退。
完畢,我順便說一句,如果要是可以的話自己理解一下,這些東西都很常識
希望采納
a.消費(C):居民或個人用于物品和勞務的支出,包括耐用消費品和非耐用消費品的支出。比如居民購買電視機、衣服。
b.國內私人投資總額(I):國內企業為了未來生產更多物品和勞務而用于購買物品中的支出總額,包括資產投資和存貨投資兩大類。比如企業購買廠房、新的設備。
c.政府購買(G):各級政府在商品與勞務上的總支出,它是國內總需求的組成部分之一。如政府建立法院、提供國防、外交、公共交通等服務。
d.政府轉移支付(TP):政府對個人的并不是用于購買個人所提供的產品和勞務的支付,它只是一種簡單的收入轉移,政府轉移支付不計入政府購買。如政府給老年人發放的社會保障津貼。
e.出口(X):表示收入從國外流入以購買本國產品的支出。如美國人購買我國的衣服。
2.解釋總供給曲線。區別供給曲線上點的移動和供給曲線的移動。什么能夠通過供給曲線上的點的移動來增加產出?什么能通過移動總供給曲線來增加產出?
總供給曲線:反映了價格水平與產量的相結合,即在某種價格水平時整個社會的廠商所愿意供給的產品總量,表示的是總供給與一般價格水平之間的關系。
在其它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由于價格水平的變動所引起的總供給的變動,在圖上表現為供給曲線上點的移動。在價格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由于其它條件的變化所引導起的總供給的變動,在圖上表現為供給曲線的移動。
因為總供給與一般價格水平是正相關的關系,因此價格水平的上升可以通過供給曲線 上的點的移動來增加產出。
當政府實行刺激總供給的政策即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會使供給曲線向右邊移動,從而增加產出。
3.沒看懂。
4.市場存在市場失靈的情況,這時需要政府干預,而政府干預的主要手段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通過IS-LM模型分析:
凱恩斯經濟下,LM曲線是一條水平線,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使IS曲線向右移動,結果是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不變,所以在凱恩斯經濟下,政府實行財政政策非常有效。在垂直的經濟即在古典經濟下,LM曲線是一條垂線,這時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使IS曲線向右移動,結果是使收入不變而利率增加,此時政府實行財政政策無效。
5.西方經濟學中菲利普曲線有短期和長期之分,短期的菲利普曲線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長期的菲利普曲線是一條垂直線。貨幣學派是將預期因素加入了菲利普曲線,沒有改變曲線的形狀,短期的依然是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長長期的是一條垂線。
我并不是經濟學的學生,其實僅是個高中生而已,但我能給出自我較正確的看內法。
對于容4,首先要知道政府是什么?政府是人民代表,不管是剝削統治還是人民民主,那它就有指揮的能力,并且這種能力具有權威性,意味著個人很難反抗。扯遠了,總之政府是站在高地觀察整個經濟局勢,它能通過經濟手段或貨幣手段對市場加以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力巨大。所謂頒布財政政策,就是無償注資而已,經濟危機往往不同于通貨膨脹,所謂的金融危機都伴隨著“少錢”而來,這是資本聚攏的極端表現結果。并且凱恩斯主義就是通過政府大力注資市場得以實現的,順便說一句,不管在中國還是西方,凱恩斯主義已經過時了。
對于5,不懂!但可以告訴你,經濟其實就是很平凡的東西,那些經濟理論多半是西方經濟學家搞出來的。但他們是什么?他們連資本世界的本質矛盾都看不見或是不想承認,還能如何控制經濟?
上述都是個人對于經濟的觀點,除馬克思主義外,和任何主義理論都沒關系。
影響GDP的因素有哪些?
有詳細的分析說明。提供相關文章出處也可以。影響GDP的因素:
1、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稅制結構的生產力要素,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較高。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水平規定著稅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比例,決定著稅制結構的選擇。
2、經濟結構。經濟結構即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環節相互聯系的總體構成形式。它所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具體包括諸如部門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所有制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對稅制結構的形成產生影響。
3、經濟運行機制。不同的經濟運行制度,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稅制結構,這種制約關系,在社會主義轉型國家中的稅制結構選擇問題上表現得十分明顯。自1978年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著稅制結構的變革與完善。
4、國家政策取向。稅收是國家聚財的主要手段,也是宏觀調控的工具,國家政策目標需要通過稅收來實現。為此,稅制結構會做出相應反應。
5、政治和傳統習慣。稅收對于各利益主體而言是利益消長的調節器。不同稅種,由于其課征對象不同,作用力度不同,會對不同利益主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如社會各階層、中央和地方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等等。
6、其他因素。稅制結構的正常運行,并達到設定的預期目標,還需要一定其他因素的配合。這些因素包括稅收征管水平、納稅意識、國際稅收協調等。
擴展資料:
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核算體系中一個重要的綜合性統計指標,也是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核 心指標。它反映一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和市場規模。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究竟處于增長抑或衰退階段,從這個數字的變化便可以觀察到。一般而言,GDP公布的形式不外乎兩種,以總額和百分比率為計算單位。當GDP的增長數字處于正數時,即顯示該地區經濟處于擴張階段;反之,如果處于負數,即表示該地區的經濟進入衰退時期了。
國內生產總值是指一定時間內所生產的商品與勞務的總量乘以“貨幣價格”或“市價”而得到的數字,即名義國內生產總值,而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等于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和。因此,即使總產量沒有增加,僅價格水平上升,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仍然是會上升的。
在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國內生產總值的上升只是一種假象,有實質性影響的還是實際國內生產總值變化率,所以使用國內生產總值這個指標時,還必須通過GDP縮減指數,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做出調整,從而精確地反映產出的實際變動。
因此,一個季度GDP縮減指數的增加,便足以表明當季的通貨膨脹狀況。如果GDP縮減指數大幅度地增加,便會對經濟產生負面影響,同時也是貨幣供給緊縮、利率上升、進而外匯匯率上升的先兆。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GDP
GDP是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縮寫,意為國內生產總值,指的是一國(或地區)一年以內在其境內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總和。作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GDP是怎么計算出來的呢?
要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生活水平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自然就是要計算這個國家(或地區)所取得的產品與服務的數量。為了使我們能夠把所有的產品與服務的數量用一個數字來表達,經濟學家想到了各種產品和服務的價格這一數字。因為所有的商品或服務都有價格,可以用價格來疊加。比如說,一杯飲料是5元錢,理一次發是10元錢,等等。不過,同一商品或服務的價格會變化。比如,一臺21英寸彩電的市價,兩年前也許是3000元,現在可能只要1500元。如果單從貨幣數量來看是減少了一半,但從實物的效果來看,仍然還是一臺21英寸彩電。所以,我們在利用商品的價格來計算其數量的變化時,還必須考慮到價格變化的因素即物價變化水平,并做出相應的調整。按照這個原理,如果我們要比較一個人今年的經濟生活水平相對去年的變化情況,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計算出他去年全年收入多少(假定為2萬元),然后,計算他今年全年收入是多少(比如是2.4萬元),再計算出今年物價水平比去年變化了多少(假定上漲了5%)。這樣剩下的就是簡單的算術問題了:今年的2.4萬元,扣除物價因素的話,相當于去年的2.29萬元(2.4÷1.05),再以這一數字除以去年的2萬元,就可以知道此人實際的生活水平,今年比去年是提高了14.5%。
將同樣的計算方法運用到計算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生活水平上,就可以得出GDP數字。我國是從1985年開始計算國內生產總值的。在具體的核算過程中,基本上是按國際通行的核算原則,即對各種類型資料來源進行加工計算得出的。主要資料來源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統計資料、國務院有關部門的統計資料等;第二部分是行政管理資料,包括財政決算資料、工商管理資料等;第三部分是會計決算資料,包括銀行、保險、航空運輸、鐵路運輸、郵電通信系統的會計決算資料等。近年來,統計資料在越來越多的領域是采用抽樣調查方法和為避免中間層次干擾的超級匯總法來獲得的。
可能有讀者會問,我國不同時期發布的同一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往往是不一樣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GDP的計算需要經過以下三個過程:初步估計過程、初步核實過程和最終核實過程。在初步估計過程中,某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在次年的年初,依據統計快報進行初步估計得出的。統計快報比較及時,但范圍不全,準確性不很強。初步估計數一般于次年2月底發表。其次是在次年第二季度,利用統計年報數據對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重新進行核實。年報比快報統計范圍全,準確度也高,采用這類資料計算得到的國內生產總值數據是初步核實數。但工作并沒有就此結束。因為核算除了大量統計資料外,還要利用諸如財政決算資料、會計決算資料等大量其他資料,這些資料一般來得比較晚,大約在第二年10月左右才能得到,所以在第二年年底的時候,根據這些資料再做一次核實,叫最終核實。最終核實數在隔一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上發布。三次數據發布后,如果發現新的更準確的資料來源,或者基本概念、計算方法發生變化,為了保持歷史數據的準確性和可比性,還需要對歷史數據進行調整。正因為如此,才會出現GDP數字的不斷變化。
GDP統計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和偏差,主要表現在:使GDP增長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正面因素,即社會的進步,科技發展,生產要素投入的增加,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GDP增長;二是為消除負面影響而進行的生產活動,也可以促進GDP的增加。例如不清潔生產造成環境污染、水土流失,而治理環境污染的生產活動又形成新的GDP。GDP沒有將正面的建設性和負面的破壞性活動區別開來,忽略了自然資源方面出現的稀缺,而這已經危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所需維持的生產力水平。GDP也沒有明確考慮主要由污染而導致的環境質量下降,以及隨之而來的對人類健康和財富的影響,甚至把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利用作為生產的增加來加以核算。為克服這種種弊端,才有學者提倡以“綠色GDP”作為更為全面的經濟指標來衡量經濟發展水平。
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發展水平是制約稅制結構的生產力要素,兩者之間的相關程度較高。這種相關性主要表現為經濟發展水平規定著稅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比例,決定著稅制結構的選擇。
經濟結構。經濟結構即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環節相互聯系的總體構成形式。它所包含的范圍十分廣泛,具體包括諸如部門結構、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所有制結構、企業組織結構等。這些因素都可能對稅制結構的形成產生影響。
經濟運行機制。不同的經濟運行制度,要求有與之相適應的稅制結構,這種制約關系,在社會主義轉型國家中的稅制結構選擇問題上表現得十分明顯。自1978年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推動著稅制結構的變革與完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稅收的財政職能和經濟調節職能方面,都要求選擇以商品勞務稅和所得稅并重的稅制模式。二是多種經濟形式和經營方式并存,經濟情況變得異常復雜,需要有一個由多種稅組成、多環節課征、具有多種功能的復合稅制與之相適應。三是強調運用包括稅收在內的經濟杠桿調控經濟運行,需要以一個完善的稅收宏觀調控制度為基礎。因此,我們所需要建立的是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體現國家政策的稅制結構。
國家政策取向。稅收是國家聚財的主要手段,也是宏觀調控的工具,國家政策目標需要通過稅收來實現。為此,稅制結構會做出相應反應。如發達國家早期以自由放任政策為主基調,奉行稅收中性原則,將效率看作首要目標,目的在于加快商品經濟發展。此時,這些國家的主體稅種為流轉稅。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發達國家對稅制加以改革,在政策導向上將公平原則置于重要地位。福利經濟學此時也對稅制結構變革產生影響,國家通過所得稅實現收入分配均等化更加普遍。20世紀80年代之后,發達國家在漫長的經濟衰退中又重新審視經濟政策,并將稅收政策重要目標進行調整,即由公平轉向效率。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對過大的所得稅比重進行調整,適當增加流轉稅比重,使稅制結構更加趨于優化。
政治和傳統習慣。稅收對于各利益主體而言是利益消長的調節器。不同稅種,由于其課征對象不同,作用力度不同,會對不同利益主體產生不同的影響,如社會各階層、中央和地方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等等。稅制結構的設計,須考慮到各利益主體的相對平衡,因此,政治因素對稅制結構產生重要的影響。同時,傳統習慣也會對稅制結構產生影響。在設計稅種時,對本國的傳統習慣也應加以考慮。
其他因素。稅制結構的正常運行,并達到設定的預期目標,還需要一定其他因素的配合。這些因素包括稅收征管水平、納稅意識、國際稅收協調等。
1、生產法是從生產的角度衡量所有常住單位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是國民經濟各行業在核算期內新創造的價值和固定資產的轉移價值的總和,也即國民經濟各行業增加值的總和。用公式表示如下:
增加值 = 總產出 - 中間消耗
GDP = 各行業增加值總和
2、收入法也稱分配法,是從生產過程創造收入的角度,根據生產要素在生產過程中應得的收入份額以及因從事生產活動向政府支付的份額的角度來反映最終成果的一種計算方法。按照這種計算方法,GDP由全國各行業匯總的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生產稅-生產補貼)、固定資產折舊和營業盈余四部分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勞動者報酬+ 生產稅凈額+ 固定資產折舊+ 營業盈余
3、支出法也稱使用法,是從最終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內生產的所有貨物和服務的去向。按照支出法計算,GDP由居民消費、政府消費、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存貨增加以及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出口減進口后的差額)五項組成。計算公式為:
GDP = 居民消費+ 政府消費+ 固定資本形成總額+ 存貨增加+ 貨物和服務的凈出口
從理論上講,上述三種方法計算得到的GDP應該是一致的,因為它們是使用不同的方法對同一事物進行核算。但在實際操作中因為資料來源的不同以及基礎數據質量上的差異,三種方法計算的GDP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計算誤差。
我國財政支出增長率和財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發展變化趨勢,分析原因?
從1978年——2005年的我國財政支出增長率和財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發展變化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出的絕對額是上漲的,但從其占GDP的比重來看,是呈內現下降趨勢。
具體是容這樣的:改革開放后,我國財政支出絕對數除1980、1981兩年負增長外,其余年份都是增長的。財政支出增長率基本上是一條波折上升的曲線,但財政支出占GDP的則不同。由于財政支出增長速度慢于GDP增長速度,導致財政支出占GDP比重一路下滑,到1997年開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較快。因此,改革開放后,我國財政支出占GDP比重運行的曲線呈現先逐年下滑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
原因――這種變化是由于經濟體制變化引起的
不是很清楚哦~
財政支出占GDP比重增長的微觀影響因素有哪些
公共財政收入是政府為了供應政府公共活動支出的需要,履行政府的公共管理、公共服務以及國民經濟的市場化管理等職能而從企業、家庭等社會目標群體中所獲得的一切貨幣收入的總和。
當國民收入增長時,財政支出會以更大比例增長.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將會提高,這就是財政支出的相對增長,這一思想是瓦格納提出的,又被后人歸納為瓦格納法則.
他把導致政府支出增長的因素歸結為政治因素、經濟因素.隨著經濟的工業化,市場中的當事人之間關系也愈加復雜,由此引起對商業法律和契約的需要,要求建立司法組織,這樣就需要增加政府公共支出,把更多的資源用于提供治安的和法律的設施,此為政治因素.
經濟因素是指工業發展帶來人口居住密集化,由此將產生外部擁擠性等問題,需要增加公共部門進行管理.此外,瓦格納把對于教育、娛樂、文化、保健與福利服務的公共支出的增長歸因于需求的收入彈性,即隨著實際收入的上長,這些項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長將會快于GDP的增長.
財政支出占GDP比重的發展變化的一般趨勢是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上升,各國國情不同,不同國家和不同發展時期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國財政支出占GDP比重的變化有其本身的特殊性.
相關推薦:
工行小額貸款條件(申請工商銀行小額貸款麻煩嗎)
個人委托書樣本(2022個人授權委托書樣本)
個人貸款收入證明(請問貸款個人收入證明怎么開)
海運進口流程圖(求海運進口流程詳細或是圖解)
公司法票據抗辯(如何學好商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