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有哪些明
從重商主義開始到今天,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尤其是20世紀以來,政府干預和經濟自由兩大思潮的分歧和爭論從未停止過。凱恩斯革命前,主張經濟自由的新古典理論始終居上風;凱恩斯革命后,主張政府干預的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成了主流,但主張經濟自由的聲音仍相當強烈。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成為現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兩大主流學派,這兩個學派的根本分歧是承不承認市場的不完整性,承不承認政府干預的必要性。
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堅持市場的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對未來具有理性預期并據此行動,因而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會迅速調整,達到市場出清,經濟自動趨向均衡。這樣,政府對經濟是一切干預都是不必要的,也是無效的。(1)如果政府才卻超越人們預期的突如其來的政策干預行動,盡管短期內可能使經濟偏離均衡,取得某種小,但只會使經濟走想更大的非均衡,政府對經濟的任何干預都是利少弊多。(2)不管他們的理論結果多么精致、完善、精神實質始終是一句話:徹底的經濟自由。
新凱恩斯主義堅持市場的不完善性,認為追求自身利益的經濟主體不可能對未來能洞察一切并據此行動,因此一切經濟資源的價格難以迅速調整并達到市場出清。(3)經濟從非均衡走到充分均衡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過程,在此期間,經濟回遭受損失,因此,政府的政策干預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盡管該學派的理論結構并不景致、完善,而且說法不一,(4)缺乏統一的理論體系,但精神實質也始終是一句話:政府干預是必要的。
這兩派的理論觀點和政策主張,我們不能說誰是誰非,而只能說那一派的觀點和主張較符合真實世界。從這一點看,新凱恩斯主義可能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更符合實際些。根本原因在于,新古典宏觀經濟學關于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能理性預期的假定條件實在太苛刻。眾所周知,人們在市場活動中為了自己的利益,盡管力求掌握一切可能獲知的信息,不斷修整與其中是一切錯誤。但由于大千世界的千變萬化,一切經濟現象無刻不在變動中,加上人們總有某種為自己利益而欺騙和損害別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因而對所有經濟活動主體來說,信息總是不完全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抽象,盡可能作出理性預期和市場出清假定,但現實生活中永遠不存在這些假定的情況。可能正因為如此,所有市場經濟國家政府都沒有按新古典經濟學派的主張去做,對經濟的形形色色干預從未間斷過,哪怕是在經濟自由注意呼聲最強烈的年代中,政府始終擔任在著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角色。
主張國家干預經濟的新凱恩斯主義無疑繼承了傳統凱恩斯主義的衣缽,但力圖克服傳統凱恩斯主義的不足,尋找價格粘性和市場非出清的微觀基礎,竭力證明這種“粘性”和“非出新”同樣是經濟主體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結果。(5)他們找了五花八門的“理由”來說明這種“結果”,這些“理由”有些看來很不充分,證據不足,但有兩點是值得肯定的:一是這些“理由”都是從經濟主體為追求自己最大利益出發的,因而是合乎經濟學基本原理的,也是能使凱恩斯宏觀經濟學建立在一個扎實的微觀基礎上;二是這些“理由”盡管各不相同,說法各異,但都是從實際生活中來的,是現實經濟生活的某種反映。
顯然,新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分歧和區別,并不在于認為經濟主體在經濟活動中要不要“理性預期”或力求“理性與其”,而在能不能“理性預期”或做到“理性預期”,也不在于認為要不要“市場出清”,而在于能不能“市場出清”。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從這一標準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可能比新凱恩斯主義離真理更遠些。
凱恩斯情形及古典情形下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果會有什么不同
一、出發點不同:
1、凱恩斯情形:
是對新古典供給模型的發展。它是以工資下限假說為出發點,將勞動供給量作為名義工資的函數。
2、新古典情形:
以工資彈性假說為出發點,其關于價格與名義工資的決定以貨幣數量為出發點。
二、曲線特點不同:
1、凱恩斯情形:
凱恩斯主義總供給曲線的特點是,在充分就業水平以下是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而在充分就業點以上是一條垂線。
2、新古典情形:
新古典供給曲線是在勞動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勞動力的供求取決于實際工資水平等假定條件下,根據生產函數、實際工資水平、勞動供給和需求函數以及勞動市場均衡條件推導出來的,是處于充分就業水平上的一條垂線。
擴展資料
發展背景:
從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新古典主義在一片批判傳統發展經濟學的浪潮中興起。經濟學歷經了張伯倫革命、凱恩斯革命和預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變革,形成了包括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框架,這個框架被稱為新古典經濟學(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區別于先前的古典經濟學。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指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觀點上。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指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凱恩斯主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1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與古典經濟學的理論及政策的異同點
同:都承認市場的偉大
異:凱偏向需求,古偏向供給
同:市場經濟是可以自我調控的。
異:凱恩斯認為需求可以決定一個經濟循環的快慢。
古典學認為需求供給同等重要。
戰后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的區別
凱恩斯主義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或凱恩斯主義是根據凱恩斯的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凱恩斯,1936)的思想基礎上的經濟理論,主張國家采用擴張性的經濟政策,通過增加需求促進經濟增長。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認為,宏觀的經濟趨向會制約個人的特定行為。18世紀晚期以來的“政治經濟學”或者“經濟學”建立在不斷發展生產從而增加經濟產出,而凱恩斯則認為對商品總需求的減少是經濟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發,他認為維持整體經濟活動數據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觀上平衡供給和需求。因此,凱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凱恩斯理論基礎上的經濟學理論被稱為宏觀經濟學,以與注重研究個人行為的微觀經濟學相區別。
凱恩斯經濟理論的主要結論是經濟中不存在生產和就業向完全就業方向發展的強大的自動機制。這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所謂的薩伊法則相對,后者認為價格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趨向于創造完全就業。試圖將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聯系起來的努力成了凱恩斯《通論》以后經濟學研究中最富有成果的領域,一方面微觀經濟學家試圖找他他們思想的宏觀表達,另一方面,例如貨幣主義和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試圖為凱恩斯經濟理論找到扎實的微觀基礎。二戰以后,這一趨勢發展成為新古典主義綜合學派。
凱恩斯認為生產和就業的水平決定于總需求的水平。總需求是整個經濟系統里對商品和服務的需求的總量。在微觀經濟理論中,價格、工資和利息率的自動調整會自動地使總需求趨向于充分就業的水平。凱恩斯指出當時生產和就業情況迅速惡化的現實,指出理論說得再好,事實上這個自動調節機制沒有起作用。問題的關鍵在于“需求不足”是否存在。根據古典主義經濟理論——《通論》以前實踐中常用的說法——需求不足只是衰退和經濟混亂的癥狀而不是原因,因而在一個正常運行的市場中是不會出現的。
古典經濟學理論認為在一個經濟體系中達到充分就業的關鍵是兩點:一是供給和需求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價格的不斷變動反過來導致供給和需求的平衡;二是這個系統創造的新的財富可能會被保存起來用于將來消費或者用于投資將來的生產,同樣有一個供求機制決定著這個選擇。存款的利息率遵循同價格一樣的機制,即它是貨幣的價格。
即使是在“大蕭條”最嚴重的年份,這一理論仍然把經濟的崩潰解釋為缺乏有力的刺激生產的機制。所以合適的辦法是將勞動的價格降低到維持生存的水平,導致價格下降,從而購買力(就業)就會回升。沒有作為工資付出的資金將會轉化為投資,也許是在其它的產業。關閉工廠和解雇工人也是必須采取的辦法。其它關鍵的政策措施就是平衡國家預算,或者通過增加稅率,或者通過削減財政支出
在理論上,共產主義是一個消除了階級的社會,一個生產力極大發展的社會,一個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的社會,所有的財產歸全人類所有,產品各取所需,所有的人平等地享受社會經濟權利,人們不再將勞動做為謀生的手段,而勞動將成為人們的第一需要。
凱恩斯主義與古典宏觀經濟學的區別
1、主張不同
凱恩斯主義主張主動干預經濟。
古典宏觀經濟學主張不干預經濟,任其發展。
2、針對失效不同
凱恩斯主義針對的是短期的經濟活動
古典宏觀經濟學針對的是長,但是短期的經濟活動也有所涉及。
3、方向不同
凱恩斯主義認為消費數量的變化導致經濟的變化。
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生產的多少影響經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凱恩斯主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新古典宏觀經濟學
凱恩斯主要研究短期內經濟,并假設價格黏性(價格不變)。古典主義主要研究長期中的經濟,并假設價格彈性(價格變動)。
凱恩斯理論的重要性并不在于讓對經濟周期的解釋,而在于他系統地提出了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這是他區別于古典商業循環理論的一個最本質的特征。
古典學派認為經濟中總供給和總需求可自動進行調節,使得經濟一直處于充分就業,從而無需政府進行干預,認為貨幣工資和價格可以自動進行調整。
而凱恩斯主義認為,貨幣工資和價格具有剛性,在短期,過度繁榮和蕭條都是會存在的,會給經濟帶來損失,因此,有必要實行相機抉擇的政策使得經濟處于穩定的充分就業狀態,主張政府干預經濟,以熨平經濟波動。
古典主義的總供給曲線是垂直于潛在產出的垂直線。凱恩斯主義的總供給曲線在充分就業之前是一條既定價格水平出發的水平線。
相關推薦:
股票發行價(股票發行價是什么)
操縱證券市場罪(操縱證券市場罪的刑法規則)
餐廳合伙經營協議書(合伙開餐飲店協議書)
非法經營同類罪(非法經營同類營業罪)
貸款擔保人如何解除擔保(貸款擔保人如何才能解除擔保)